服务热线:028-81073277 欢迎访问成都力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官方网站!
机构要闻

“十佳社工案例”:多重守护,撑起孤独症儿童的“保护伞”

发布时间:2024-04-03 17:52:41



       “终于可以送心心(化名)上学了,真的太感谢你们了。”杨女士(化名)是孤独症孩子心心的妈妈,她

感激地对成都力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(以下简称“力行社工”)说,这是他们到成都生活工作的第六个

年头,终于可以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了,在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,也可以让孩子融入社会。






实地探访,精准把控需求


       来自资阳的杨女士有一位患有孤独症的女儿心心,孩子已经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,却迟迟未能入学,也

很难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。杨女士夫妇为了照顾心心,只能打点零工,没有稳定的收入,女儿也没能进行系

统的康复训练。12345成都市未成年人保护热线接到求助后,成都力行社会服务中心社工联合专业的康复老

师迅速开展实地探访,对心心的身心状况、家庭状况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展开评估。


作为蓉漂家庭,心心的家庭在资源及信息方面都有局限,父母以打零工为生,经济收入较少,难以支付高昂

的康复费用,心心一直在家待着且未进行康复训练,到了可以读幼儿园的年龄,也找不到可以照顾和接纳她

的地方。了解到心心的情况,社工评估出她的需求:促进家庭功能完善,保障基础照顾;参与持续的康复训

练;有可以接纳她的融合幼儿园,同时她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。


图片

社会工作者与心心妈妈进行交流




凝聚多方力量,联动保护有深度


       孤独症儿童的数量在逐年增加,这个群体在康复、社会融合等方面的服务存在很大的不足。一方面有很

多孤独症儿童需要进行持续康复;另一方面社会对这个群体的了解和接纳度较低,孤独症儿童及家人在面临

各项压力的同时,也常有自卑感,容易将自己和外界隔离起来。他们需要社会各界的更多力量支持,创建友

好包容的融合环境。


      对于杨女士而言,面对这样的孩子和家庭状况,让她感觉到手足无措,非常焦虑无助,社工对她的情绪

进行安抚,给予积极关注和支持,缓解她的精神压力,同时手把手指导孤独症儿童的父母改变行为模式,从

旁协助修补亲子关系,帮助父母学习日常照顾心心的技巧,为心心建立更好的家庭支持。


图片

为孤独症儿童提供融合教育


       针对孤独症儿童的需求,社工链接康复资源、教育资源,以减轻家人焦虑。因心心的特殊情况,很多幼

儿园未有过接收特殊儿童的经验,经过社工的不懈坚持,最终争取到附近一所托育园的支持,在社工、杨女

士和园方的沟通协调后,园方表示愿意接受心心入学。为了保障心心入园后的学习和康复训练,社工链接到

专业的康复机构,为心心提供免费康复协助,并协调特殊教育老师定时进园进行教学支持,心心的入学和康

复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。


       社工结合儿童保护工作,联合社区、残联等,引入志愿服务,扩大孤独症儿童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,让

他们遇到困难时懂得寻求帮助。



发挥优势力量,搭建融合教育平台


      力行社工在对心心进行介入服务的时候,联合所在的社区、残联、街道文化站、专业的康复机构、托育

园等多方力量,通过“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座谈会”、孤独症儿童普特融合教育探索、社区倡导等方式,形成

了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平台。通过社区牵头、康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,托育园提供场地,社会工作者跟踪服

务,进驻托育园开展融合教育试点探索服务,并不断优化服务。目前已经形成社区梳理社区特殊儿童名单,

与社工共同策划相关服务,并开设了孤独症儿童相关的社区保障资金项目;托育园招聘专业特教老师,联合

社工共同探索融合教育;社工联合康复机构引入社会融合服务,拓展新项目,推进孤独症儿童服务;联合媒

体进行宣传报道、进行经验做法分享服务,扩大社会认识度和影响力。


图片

社区、康复机构和社工多方沟通


       在今后同类型的社会工作服务中,可以借鉴此次服务的整体结构,让“星星的孩子”能够逐渐参与到集体

活中来,逐渐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,多元力量加强关爱保护力量,不断织密织牢孤独症儿童关爱保护网。



小结


       本案例聚焦龙泉驿区某蓉漂家庭孤独症儿童照看压力大、家庭关系紧张等问题,以系统理论、家庭治疗

理论、个案管理为指导,通过开展照看及康复资源链接、家庭关系调整等专业服务,有效回应服务对象及家

庭需求。同时,联动托育园、爱心机构,以及托育园所在的社区、残联、街道文化站等单位构建孤独症儿童

融合教育平台,形成社区牵头、爱心机构提供技术支持、托育园提供场地、社会工作者跟踪服务的融合教育

试点探索。